静寂之空

丝线的缠绕的事物、穿墙而出的线条、水面上不断旋转的象征物以及木材燃烧后的味道,盐田千春以其敏锐的感知力和深邃的思考,将红砖美术馆转化为一个让观众重新审视生命本质的沉思空间。

 

 

在红砖美术馆呈现的盐田千春个展“静寂之空”中,这位长期旅居柏林的艺术家以六件全新场域装置作品,展开了一场关于存在与缺席的深刻对话。经过五年精心筹备的展览,展现了艺术家对红砖美术馆建筑空间的独特理解与重构——主展厅被水铺满,两面墙体凿开巨洞,这些大胆的空间介入不仅突破了盐田千春以往的创作模式,更以震撼的视觉语言诠释了“空”的哲学内涵。

 

 

盐田千春的艺术创作始终围绕着“缺席的存在”这一核心命题。她擅长运用红线、旧物、泥土等具有生命痕迹的材料,将无形的记忆、焦虑、梦境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实体。在本次展览中,艺术家特别选取了藏地古建门庭、北京洞石、河北木船、中式家具等在地材料,使作品与美术馆空间产生深层次的对话。这些充满时间印记的物件,在艺术家的重组下形成了流动的冥想场域,邀请观众穿越现实与记忆、物质与精神的边界。

 

展览同时展出了艺术家的早期行为作品《浴室》和《墙》,揭示了她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持续探索。在《浴室》中,反复清洗的身体暗示着记忆的不可磨灭性;《墙》中缠绕全身的红线则象征着界限的虚妄与生命的韧性。盐田千春曾以“盐的结晶”比喻自己的跨国身份:在故土日本如同溶于水的盐般无形,在异乡德国则成为清晰可见的晶体。这种流动的身份体验,促使她的创作从个体经验出发,最终指向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。

 

 

步入主展厅,水面倒映着悬空的建筑残件,墙洞引入的自然光线在空间中流转,物质的有形与无形在此达成微妙平衡。盐田千春对“空”的诠释既蕴含东方美学的留白智慧,又通过当代艺术的语言赋予新的解读。展览终章处的装置以朽木和洞石构建文明的废墟意象,但纵横交错的红色丝线却在残骸间织就新的联结网络,暗示着毁灭与重生、断裂与延续的辩证关系。

 

 

“静寂之空”不仅展现了盐田千春对材料语言的精湛掌控,更体现她将东方哲思与全球经验融合的独特视角。当观众穿行于水面与红线之间,触摸斑驳的旧物,凝视穿透墙体的光线时,实际上正在参与一场关于存在的冥想。在这个由艺术家精心构建的精神场域中,物质的消逝反而强化了存在的印记,静寂的表象下涌动着不息的生命力。

 

 

《多重现实》

昏暗的展厅里,七件巨大的衣裙缓缓旋转,倒影在平静的水面上,《多重现实》宛如一场肉身的缺席之舞。水面上一条蜿蜒的石墩小径通向一个柔光充盈着的黑暗房间,蝴蝶正从如躯壳般的身体中剥离,《意识的蜕变》呼应着“庄周梦蝶”的哲思。《通往静寂之门》,无数红线穿越古老的藏地门庭,冲破墙壁,撕裂物理空间的边界,延伸辗转升至无垠天际,仿佛一股无形的能量潜入随缘应物的当下觉知。

 

 

《时间的回响》

三块洞石伫立,从岩石孔洞中冒出的黑线如波浪般在空间中翻涌,呼应着无垠的夜空和古老的地球,仿佛空气都与之共鸣。沿着一条隐秘小径,进入红色绳子制造的温热的记忆之雨,滋润着这棵从船中生长出的树,《生根的记忆》通过“树从船中生”的意象表达物质的消亡恰是生命轮回的起点。《灰烬中的联系》这些烧焦的椅子仿佛诉说着:即使缺席,依然能被感知;即使毁灭,痕迹依然存留。

 

 

《意识的蜕变》

作品引入“庄周梦蝶”的哲思,通过悬浮的蝶翼与残留体温的床铺,挑战“肉身——意识”的二元对立。艺术家坦言:“每一次入睡都是死亡的预演——一次超越身体的旅程。”在这里,“空”恰似生死界限的消融。

 

 

《通往静寂之门》

作品以藏传佛教一座古老的门庭建筑为主体,无数红线穿越门庭,冲破墙壁,撕裂物理空间的边界,延伸辗转升至天际,仿佛一股无形的能量突破了物质空间的束缚,构建出一个超越现实的精神通道——红线既是联结的纽带,亦是断裂的痕迹,挑战物质与精神的界限,邀请观者进入一个沉思与悟化的空间。在闫士杰看来:“盐田千春的红线在此是依缘而显、随缘应物的当下觉知。”

 

 

《生根的记忆》

一艘来自河北邢台朱庄水库的废弃木船占据核心空间,船体裂缝中生长出一棵树,红色绳索如雨丝般垂落,滋养根系。盐田千春通过“树从船中生”的意象,构建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共生循环:树是船的起源,船又是树的摇篮,孕育出新的生命——物质的消亡恰是生命轮回的起点。

 

 

创建时间:2025-03-26 11:33
首页    Art    静寂之空